信息化评估
 创建特色 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创建特色 >> 正文

顶层设计-做好教育信息化规划
2019-06-27 17:19  

中州大学(郑州工程技术学院)“十三五”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规划

(初稿)

根据国家信息化“十三五”规划精神,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,在信息化工作管理、基础网络环境建设,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今后的工作将以规划精神为指引,重点在信息技术引领教育教学和支撑教学应用方面,做好建设工作。

一、基本原则

1.深度融合、创新引领。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,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,推动教育理念、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创新。

2.应用驱动、共建共享。建立多方参与、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,从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,引进、开发、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,促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。构建信息化教与学环境,实现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。

3.统筹规划、协调推进。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,强化顶层设计,明确不同时期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,分层指导、分类推进、分步实施,努力形成学校特色。在加快教育资源整合、推进集约化建设、整体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和应用水平。

二、主要目标

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,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、科研和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应用,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。建设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应用环境,实现各类教育数据和资源的衔接融通。到2020年,实现领先于全省同类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、与全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。

三、发展任务

1.网络安全与网络信息安全工作。建设安全、稳定运行的校园网络,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。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督导与监管,关注网上舆情,净化网络空间。

2.信息化环境建设。进一步提高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,提升网络运行的服务性能,实现学校主干网络从IPV4IPV6的逐步升级,主干网带宽达2G以上,网络宽带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、智能化的学习、教学、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。完善泛在学习的环境,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,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,积极拓展校园移动终端应用,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。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和共享环境,实现人人享有优质学习资源的环境及空间。

3.引领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校园文化建设:打造(智慧教室与)智慧校园,推进教育资源、数字平台集成共享,学校管理向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。依托省高校的Moocs和资源平台,整合原先的精品课程、微课和专业课程资源,针对学生群体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为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,创建个专业试题库,实现教学管理、在线学习、教学指导、考核评价一体化。师生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率90%以上,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。

4.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着力点,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、教学、管理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水平,支撑教育改革创新、强化内涵和提高质量。加快课程和专业建设的实质化改造以及教学内容、方法手段、评价全面辐射的信息技术创新。

5.实验实训平台建设:按照学科实验室系统,在重点专业与工科专业创建虚拟实训,提供远程实验实训指导和教学。

6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:加强信息化工作的引导,强化院系二级信息化责任部门或专任信息员职责,真正实现分人负责、分层实施的信息化工作机制。

7.进一步推动继续教育信息化,构建学习型社会。创设与优化终身教育网络环境,打造开发大学服务平台,不断完善学历非学历并重的多层次、多学科的数字资源,建立各类课程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,支持终身学习。推动构建人人皆学、处处可学、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。

四、重点工程

()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工程。

以应用为导向,以信息技术为牵引,整合先进、高效、实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,创建创新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一体化模式。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,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、自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。建立面向知识的决策支持系统,充分发挥网络特点,实现教学质量评价实时动态管理,向广大师生提供分类的、个性化的数据服务,提高评价的时效性、准确性和参与的广泛性。重视国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,学习借鉴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,开展移动和在线学习,建设移动和在线学习资源库,进一步扩大教育规模,整体提升高校综合实力。

(二)智慧校园建设工程

物联网技术和“地理信息系统”平台为基础,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、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,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,构建课堂教学、教师教研、学生学习、教学管理和评价、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、智能化的校园环境。学校实现所有教室配备智能终端教学设备、所有教室有线入网、90%的教学活动区域覆盖无线网络。

(三)智慧课堂示范工程

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试点研究工作,结合慕课、微课、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,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。基于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,优化教学策略、教学方式、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。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试点高校工作和智慧校园,使网络学习空间使用率达85%以上,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。

(四)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

进一步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,加大教师信息化培训力度。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,完善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模式,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。进一步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、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。加快教师教育手段信息化,鼓励和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、远程研修和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等,促进教师的远程协作和共同成长。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、探究式、讨论式、参与式教学,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。建成10个教育技术名师工作室和5个教育信息化创新团队;90%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。

(五)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升工程

按照教育部《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》要求,学校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平台,在云数据基础上,充分进行数据挖掘,实施标准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,提升教育管理、教育决策水平。基本建成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、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、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、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及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。

五、保障措施

1.完善政策保障

对接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规划,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政策保障机制。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价办法,定期开展建设和应用效益评估。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,围绕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网络视听等技术,加快智慧校园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应用推广。

2.扩宽建设渠道

制定教育化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标准等政策措施,将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,报账不低于5%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日常运维服务。多渠道筹集智慧教育经费,健全基础性服务学校买单、个性化服务市场运营的长效建设机制。

3.加快人才培养

加强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,加快建设一支专业人才队伍。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紧缺人才,充分利用学历教育、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,较快培育复合型、实用性信息技术人才。

关闭窗口